泥土手記

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讀《成為一個人》

在什麼情況下,人會變得更好?卡爾‧羅哲斯在他的著作《成為一個人》中,探討治療關係的本質、目標和過程。羅哲斯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心理學家,他發展出以人為本的心理治療學說。在這本書中,他提到五個治療關係的基本條件。當這五個條件都齊備時,當事人都會改變,並且變得更好:

1. 第一條件是覺察到難題的存在,而這個難題對當事人來說,須是嚴肅而又重要的。當事人可能已扭盡六壬,動用了他所有固用的資源,但仍不得要領。如此,一種想要改變、想去突破自己固有框框的慾望,由然而生。有了這個慾望,改變由是變得可能。
2. 第二條件是和一個表裡合一、心口如一的人發展治療的關係。這個人可以是他的老師,也可以是輔導員。他需能接納自己所有真實的感覺,在與當事人的關係中,表達他真實的一面。他不是一個表象、一個角色、一個假裝的人。相反,他是合一的,他的身體、意識、語言和溝通都是一致的。他可以生氣、可以敏感、可以對某些事情表現熱情,也可以對某些事情表現厭煩。如此,當事人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模樣,明白到真實的人並不可怕,也能更信任自己真實的感官、真實的感覺,並因而願意探索和信任自己的內在資源。
3. 第三個條件,是治療者感覺到一種對當事人無條件的正面關懷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對於社工來說,這個原則是耳熟能詳的,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其涵義?羅哲斯認為,治療者須能整個地接納當事人,把他當成獨特的個體來接納和關懷,容許他有自己的感覺和體驗,讓他自己決定這些感覺和體驗的意義。有了這個正面關懷,當事人就願意向自身的體驗開放,並自由而自在地探索這些體驗對他的意義。
4. 第四條件,是治療者須能準確地了解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並能身同感受地,感覺當事人一切的感覺,包括憤怒、懼怕、困惑,而不會引發自己的憤恕、懼怕和困惑。有了這個同理心,當事人就能克服內心的抗拒和恐懼,而更能探索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並且信任自己,探索自己內在的世界。
5. 最後一個條件,是當事人須能感受到治療者的表裡合一,並同體驗到他對自己的接納和理解。唯有如此,治療者的正面作用,才能傳達到當事人身上,而有意義的改變和學習,也才會發生。

硬啃了羅哲斯這本四百多頁的書,其中最深刻的,是他提到的這五個條件。這些條件可以存在於一切關係中,不獨是治療師與受輔者,也可以存在於家庭關係、師長關係、教學關係、同事關係、夫婦關係,不一而足。而這些關係的目標,都是讓關係的雙方變得更好。這個「更好」不是由治療者單方面決定,好像羅哲斯所說,治療關係的目標,是讓當事人「成為一個人」。這個「人」拋開了表面的形象,離開了外在的「應該」,不再為了取悅別人、迎合別人而生活。相反,他會信任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不再以諸多的防衛機制扭曲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更加活在當下,也能信任自己的內在評價,他更接納自己,也能更接納其他人,並且能夠發揮一直蘊藏在他
裡面,澎湃創造的一面,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工作。

這種想法其實很具挑戰性。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多用外在的準則來界定自己,鮮有如實地探索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並信任自己的內在資源。好像面對潘朶拉的盒子,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挺不信任。因為接納不到自己,我們與其他人也有許多隔膜。我們安於扮演一些角色,以為滿足了外界期望便已功德完滿,也不願和不敢表裡一致地生活。我們是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也就滿是宣傳和謊言。

成為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相信自己的價值,信任自己內在資源,這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主題,也是羅哲斯給我們的一個提醒、一個挑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