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手記

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小淘氣初來乍到 --- 給小澄

立春未到

你已急不及待

勉力地縐起一雙小眉毛

撐起你沉重的眼皮

第一眼

你和這個世界的第一趟

朦朧又雪亮

不枉你風風火火

提早前來

你還看到兩個奇怪的傢伙

老把頭兒湊得近近

兩雙眼睛隨着你

黏着不放

還伸手摸過來

怪舒服的感覺

其中一個常常舉起一部硬綁綁的東西

遮住自己的臉

是否要玩捉迷藏

咔嚓咔嚓的發出新奇的聲響

另一個

只懂傻傻的看着你

一夜的折騰彷彿把她搗碎再黏合起來

你可知道

不過遲一些兒

你就會伸手抓那硬綁綁的東西

或許還會把它摔破

而那兩個圍着你團團轉的傢伙

是你的父母

在那奧秘的一瞬

你生命的小舟義無反顧

泊在他們的碼頭上

你已徹底改變了他們

你的一顰一笑

都要開拓他們新的情感領域

你的無助與脆弱

將要造就他們的堅毅和剛強

新的人格成長

而你的命運也將與他們連在一起

分不開

Friday, March 13, 2009

水仙

刀片切入的一瞬
妳痛得眼淚也濺了出來
惱恨自己無力阻止這無情的傷害
我看著那又長又笨拙的創口
很難相信,卻仍選擇相信
疼痛終會過去
而妳終會出落得更自由自在
且會吐出一朶朶清雅的
不為塵俗所染的
白色小花


2009

Friday, October 31, 2008

尋覓三部曲

之一:躲藏

你用力關上了門和窗
把窗簾也重重地拉上
不讓溫暖的太陽
照進你的桌
不讓濕潤的微風
吹進你的臥床


之二:尋找

我發瘋地找你
在鬧市裡
在燈柱下
鑽進了複雜的理論
抓住過信手拈來的浮波
陷溺在情感的漩渦裡溜不出來
我知你不在那兒
通通都不在
但我怕黑
只好借助
外界的聒噪熙攘
載浮載沉的晃盪
穿穿插插的光


之三:走進

我終於走進了
用了好些時間
適應了劇烈的溫差和氣壓
習慣了裡外截然不同的光暗跌宕
耳畔傳來兩顆心臟怦怦跳動
然後
我擦擦眼睛
不敢相信
那不就是你
不就是你

我尋了許久
碰得一身傷
這才第一次
我的眼
看到了你
我閉上眼睛
感受我的手
每根指頭
觸摸到的你的真實
真實的你



2008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癌腫

沒有醫生診斷
我卻知道
我們的身體
長了一個癌腫
它的出現
不是偶然
之前已有伏線
有聲無聲的預告
這樣一個腫瘤
是否可以引刀一快
然後我們便會慢慢康復
面對自己的身體
我卻多麼無力
發作時候
項背傳來
揪心的痛

我要認識我的身體
包括這個癌腫
接受它的非理性
它的苦毒
與它共處
聽它說話
聆聽
我曾經聽不進耳的
好好照料
我過去沒有
好好照料的



2008

Friday, September 05, 2008

Finding Your Strength in Difficult Times

近讀 “Finding Your Strength in Difficult Times”,取得許多啟迪,如點點晨星,那麼溫柔,那麼安靜,陪伴我度過心靈的晚上。

Accept Yourself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become oversensitive to rejection.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lose faith every time you trip over an old weakness.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waste time looking for love to make you complete.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try to beat others rather than seeking your best.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overvalue material things.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always feel lonely, and being with other people doesn’t seem to help.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live in the past.
Acceptance is not a hopeless position; it’s the only position from which you can grow.
If you accept all of your life, none of it will have been wasted.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dread what each day may reveal about you.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the truth becomes your enemy.
When you don’t accept yourself, you have no place to hide.
Accepting yourself is everything.
If you accept yourself, you can accept the world.


When a Dark Memory Returns

Don’t fight it.
Permit the intrusion without regret.
Let the memory or old feeling have its way with you.
The sadness of a lost love, a rebuke or betrayal, or a hurt that cut deeply left you wounded. It returns, takes your breath away, gives you pause.
Measure the depth of the hurt, but from the safe distance time provides.
Know that because the hurt is past, the resentment will cool.
Don’t push the painful feeling or memory away.
If you let it through without resisting it, it will pass.
Push it away and it will build, seeking the expression it needs to relieve the old pressure.
That is the way of old pain, pressing to the surface till it fades. Old pain comes in waves.
How can you stop a wave?
Ride the reappearance of your old emotions, but don’t try to hold them back. You’ll use up your energy, lose faith in yourself, doubt your strength and wholeness, and ruin your day.
Let the old hurt pass, acknowledging all that it means, and in a moment it will be gone. The hurt is diminished, and so is the likelihood of return.
The moment is returned to you.

The Wisdom of Feelings

In feelings there is wisdom, for the simplest feelings speak the greatest truth.
Pain in life comes from avoiding the truth that your feelings tell.
Any road that avoids feelings cannot be right.
Hiding from your feelings only makes you go in circles.
Become comfortable with your feelings, because your feelings are your life.
Trust your feelings. They’re the only true guidance you’ll ever get.
If you know what you’re feeling, you know what the world is revealing to you.
If you cannot be true to your feelings, you cannot be true to yourself.
Trust your feelings, but first you have to know what you really feel.
When you find out when a feeling started, you also find out why.
The feelings you are afraid to release cause you to hold onto other things.
Stay up-to-date with your feelings. Don’t store them. When a feeling ages, it becomes less honest.
The more immediately you express your hurt, the more completely it resolves.
Stand up for your feelings and you’re free to be yourself.
You have to be able to cry to live fully, for tears in the right place cause healing.
Your feelings are explanation enough. Let them speak.
The greatest credential is the human heart.

還有太多太多,不能盡錄。
出處:David Viscott (1993), “Finding Your Strengths in Difficult Times- A Book of Meditation”, USA: McGraw-Hill

Thursday, July 17, 2008

檢拾

我放慢呼吸
蹲在地上
細細地檢拾
每一片


不要留下任何一片
我的白畫,我的黑夜
我的山脊,我的河床
我的高亢,我的低沉
我的激越,我的怯懦
我的狹小,我的廣濶
我的雲端,我的土牆

我不再害怕
不再遲疑
每一片
我都珍而重之
我擁有
我全部的我

Friday, July 11, 2008

失眠的晚上

1. 囚室

失眠的晚上,
我被囚於一個奇特的房間。
那裡,沒有誰,
只有我一個。
沒有門,沒有窗。
沒有天花,沒有地板,
沒有牆。


2. 聲音

失眠的晚上,
我讓枕頭蓋上耳朵,
隔絕了外界的喧嚷。
但聒噪依然,
裡裡外外,
四方八面襲來。


3. 飆車

失眠的晚上,
我駕著不聽使喚的思緒快車,
一次又一次衝過紅燈,
走著之字路,
無視交通警的勸告攔阻,
衝上懸崖,
撞向山坡。


4. 懸紅

失眠的晚上,
我喚來精銳的密探,
懸紅一億五千萬両,
緝拿在逃的睡意,
走失了的晚上。
打個呵欠,睡意身影一掠,
卻又擦肩而過。


5. 幼稚園

失眠的晚上,
我重上幼稚園。
從新學習,
愛惜自己,
和自己相處的功課。


2008

Wednesday, June 11, 2008

1.

夢憋了一整天
晚上迫不及待
對著因疲倦而卸下防衛的耳朶
細訴一段段欲張而蓋的說話

2.

夢是一個魔幻現實派小說家
以最奇幻詭譎的情節
逃避強權粗暴的審查
描劃不可告人的事態

3.

好夢扳動了孩子的泡泡玩具
吐出一串一串透明的絢爛
想要抓住它
它在指尖融化

4.

噩夢如一壼濃茶
悸動心魂之後
留下滿腹孤惑
一口苦澀

5.

夢打開了一扇窄窄的窗戶
裡面是一條幽渺的通道
曲徑深處
伸手不見五指
隱密混和孤寂
沖洗我靈魂的底片 (註一)

6.

曬出來了
影像卻沖撞重叠
太多不敢想望的渴求
太多未曾感受的感覺
未經驗過的經歷
擁擁擠擠的
教人目眩


註一:很喜歡顧城的《攝》:「陽光,/在天上一閃,/又被烏雲埋掩。//暴雨沖洗著,/我靈魂的底片」。謹列明詩句出處。

Thursday, March 20, 2008

最後一刻

妳拄著拐仗
拄著
大半個世紀的回憶
一輩子的愛慾期待
女傭攙著妳
攙著
隨時崩缺的悲傷堤岸
顫危危的
妳走向安睡中的老伴
老伴正走向
不再衰朽
沒有疼痛
有一刻
妳也必須前往的某方
最後這一刻
就讓乾澀的眼睛滿滿塞著
這張熟悉的臉
突然有點陌生
隔著一道玻璃
隔著
湧動的波光晃盪
不能踰越的一道河
而就在妳終於放聲慟哭的一剎
穹蒼的項背跟妳的肩膊一同簌簌抖動
大地的血脈隨著妳急促的心跳汨汨流淌
世界也為妳停下來
這一刻,凝住了
在淚的光芒之中
在生命的脆弱和堅強之上

後記:謹以此詩,送給嘉碧的祖母。

3.2008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2007年的最後幾天

2007年的最後幾天
我把自己埋在泥土裡
捲曲成一粒花生結出兩顆籽
一顆叫做感恩另一顆叫做憤懣
感恩那顆嬌弱稚嫰是個初生嬰兒
憤懣那顆在黑暗中盤結多年
飽滿碩大蓋著一層厚硬的衣

2007年的最後幾天
我用骨頭和木棍子
逗弄過去三百六十個早晨和夜晚
晴天和陰雨。他們
或歡快地撲過來還把尾巴搖
或嘶嘶咬著牙向我怒目而視,有些卻
輪廓全失好像已人間蒸發掉
我梳理日子糾結的毛髮,籌算
我們都長了一歲錯誤也犯了不少。只盼
智慧也一同成長不要停滯不前

2007年的最後幾天
我隨手在自我的冰櫃抓出幾道材料
盤點又弄翻了心情的五味架
流了一額汗,胡亂地煮成
不知是甜是鹹
是苦是辣的
一味詩

12. 2007


附記:2007年將盡,親愛的朋友,衷心祝願你們在未來的一年裡,有更多的空間整理自己的人生,掃走不平和恐懼,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當下」。願智慧、真誠、勇氣和希望與年歲一同增長:「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 (詩篇65:11) 。」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迷宮

之一

兩個人
是兩個迷宮
有雙倍的迂迴
雙倍的難度
要花雙倍的氣力
走雙倍的路


之二

我走進
我們的迷宮 隔著
一堵堵高牆 我放聲
呼喚你的名子 耳膜
迴盪自己的回音 嗡嗡
有點刺痛 彷彿也聽到
你獨個兒 在迷宮的另一邊
急促的喘著氣 如我
在迷宮的這一邊 一個人 也是
走得又累 又慌亂 想過
放棄 也妄想
我們的心跳會穿透牆垣 汨汨
導引我們 但每次我都
失望而回 落得 灰頭土臉
而我們之間
仍然橫著
一大片





但因為相信
迷宮總有個出口,出口那邊
必定,很可能
會與你相見
那時我要撥開你額上的亂髮
抹去你鼻尖上的塵土
看進你的眼睛
看清楚你的臉
這一刻
彷彿就在
我的眼前


之三

有些人專門研究迷宮
畫下了一張又一張求生地圖
設計了十點廿點Dos and Don’ts
我試過小心翼翼
照著他們的方法做
但或許這不是別人
而是自己的迷宮
別人的理論只能參考
不能照搬全套
在迷宮之中
每一步都是一次實驗
每一步
後果都由自己承擔
沒有預演
不能預告



12.2007

Sunday, December 09, 2007

字典

在他們的字典裡
尊重是順服的代號
聲音會破壞和諧
尊重可確保他們
權位顯赫,生意興隆
所以,每早出門時
記緊掛上一個笑容
腰肢儘管彎曲傾斜
腦袋大可擱著不用
別讓它們挑動
無謂的爭端
不必要的煩惱

他們又常說包容
翻出來,就是叫我們
即使鼻青口腫
不要相信自己疼痛
就是抽乾榨盡
仍要奮力狂衝
有朝一日,或可捱出頭來
從受害變為施暴
在他們的字典裡
這叫做堅毅
叫做公民質素

他們的字典
由他們來定義
什麼是什麼
什麼不是什麼
天與地,是與非
語言和語言之外
經過他們開開合合的嘴唇
走過刻意經營的臉容管道
被肆意扭曲
揑弄

Saturday, December 08, 2007

超越功利的視角 — 讀周國平《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

大約七年前,我第一次抓起《妞妞》這本書,一口氣把它讀完,整個人沉浸在妞妞與父母的情中,久久不能釋懷。這份情的背景布幕寫著兩個偌大的字:死亡,猶如愈織愈密的蛛網,厚厚籠住作者一家,漸漸遮蓋了光明,最終奪去妞妞嬌嫩豐盈的小生命。妞妞的故事讓人讀來凄酸,當事人卻愛得淋漓盡致。這本書改變了我對養育兒女的想法。我曾以為親子之愛會縮野人生視野,從這本書中,卻看到它開拓了作者對愛,對生死、苦難和永恒的體會。我尤其喜愛第二章,它美得像一首詩,打開了我對親子之愛朦朧而美好的想像。想到妞妞的一顰一笑,和她對生命和光明的追求和執著,我對養育稚子也不免嚮往。

多年後,我已是一個母親,身邊也多了為人父母的朋友。以往,或好或壞,我對親子情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今天,養育孩子已成為我每天的生活內容,有血有肉。重讀這本書,我更仔細地咀嚼作者為人父母的體會,思想這些體會如何影響他為人父母的經歷,和他對妞妞的愛。一邊讀,我心裡也不斷想:初為人父母時,許多人都會為稚子一點點的成長而驚喜不已。但為何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不獨感受不到喜悅和滿足,反而積累了不少壓力和傷害,磨蝕了親子情誼?作者
的反思和經歷,對我們這些孩子漸長的父母來說,有什麼啟示?

為人父母的意義

周國平沒有我們那麼幸運,守得到孩子漸長。妞妞才滿月,已被確疹患有癌症;一歲半,便離開了人世。作者沒有福份看到子女成長,妞妞短暫的一生,卻讓他看到親子之愛的純粹本質。對作者來說,成為父親是最接近奇迹的經歷[1],孩子是從天國來的永恒使者[2],是塵世一方淨土,讓暗淡心靈又煥發人性光輝[3]。毋寧說,作者對孩子有一種敬虔而不帶一絲功利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下,親子之愛非關責任,一切一切,都是感恩,都是眼前的報酬[4]。作者從沒忘孩子曾給予他的巨大快樂,即使孩子最終死亡,他也沒有後悔付出愛。

妞妞給了作者什麼快樂?養育小生命,對作者來說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體驗,是人生中的神聖時光[5]。妞妞弱小的生命毫無保留地託付給父母,喚醒了作者身上如海洋般深廣的父愛[6],一個全新的世界也隨之打開。作者看到生命的奇迹,也感受到他與孩子的聯繫,如呼吸一樣實在,他的生命因而圓滿[7],人性因而完整,對永恒也有更真切的感知[8]。做了父母,作者跳出了被愛的執著[9],明白了付出同時就是收獲[10],學會了不怕徒勞也決不徒勞的愛[11]。這愛讓他與孩子的生命融為一體[12],領會到孩子是自己的親骨肉[13],使孩子變成獨一無二,不可替代[14]。在飽受疾病煎熬下,骨肉相依之情成為父女的共同安慰[15]。即使死亡也不能把它割斷,骨肉之愛突破時空的限制,穿越生死的壁壘而永遠存在[16]

事實上,周國平比我們有更多理由去埋怨、指摘和逃避。他大可以埋首工作,以免自己愈陷愈深,不能自拔…..但他沒有這樣。他愛得堅定,不逃避痛苦,不計算結果。他的選擇和優次一目了然。孩子比一切文憑、身份、頭銜都寶貴,也更加屬於生命的本質[17]。所以,他始終義無反顧地選擇孩子,選擇愛,一步一步地,愛得愈來愈深,也愈來愈痴。不是說他的愛絲毫不帶雜質,他也曾拒絕接受孩子成為瞎子的模樣;在治療孩子上,他或許也做過錯誤的決定。但這無損他對孩子真誠而深摯的認定。災難臨頭,他仍然全心去愛,甘心承受「死神一點一點宰割孩子」[18]的錐心痛楚,「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而加以接受」[19]守著孩子最後的歲月,目睹親骨肉的離世,猶如目睹自己死亡[20]

功利打撃親子之愛

回看我們自己。今天,功利思想不僅佔領了職場,也入侵了教育和親子領域。孩子出生不久,我們便為孩子的未來張羅,滿腦子功利和前途的考量,擔心孩子技不如人,在競爭劇烈的社會裡站不住腳,於是費煞思量,機關和金錢算盡,早早為孩子鋪路。這都是出於愛,殊不知卻有反效果。擁擠的心胸,再也容不下孩子的天真和可愛;沉重的肩膊,承載不了我們與孩子自發的愛和歡樂;亟亟的目光,只管追逐外在的標準,難以被孩子更新和感動,更讓我們看不到孩子的獨特性,加深了親子之間的衝突和傷痕。在周國平筆下,我們成了「不可救藥的凡夫俗子」,不獨沒有被孩子啟迪,還硬把孩子拖上自己的軌道上。[21]

優次不清是另一個障礙。今天,多少父母能夠以孩子應得的重視和關愛對待他們?不像我們,周國平很清楚他最寶貴的是什麼,並且身體力行。他筆下描寫了真假親子之愛。對他來說,愛自己、愛王位、愛金幣勝於愛孩子幼小純潔之生命的,不是真正的親子之愛[22]。唯有從孩子的眼光出發,了解孩子的需要,才真正懂得愛孩子。對我們來說,這不啻當頭棒喝。

死亡意識讓我們看得清楚

作者寫道:「我一敗塗地,猶如死了一回,但也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23]。死亡蠶食了妞妞的生命,那麼荒謬,那麼無情,作者卻因此深入地體現和活出了骨肉之愛。我想,是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死亡的視角,才會把人生本質看得清楚,把生活真正重要的東西體現出來。我們當然不希望作者的不幸臨到我們。所以我們更需珍惜,就在當下好好去愛屬於我們的稚子,深深體現我們之間的連繫,才不負這骨肉親情一場。

附注:

[1]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一八。
[2]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四。
[3]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四。
[4]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六。
[5]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六。
[6]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七五。
[7]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三十。
[8] 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二。
[9]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五。
[10]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四及二七。
[11]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七五。
[12]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一四。
[13]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七六。
[14]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一四。
[15]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七三。
[16]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七五及二六九。
[17]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十。
[18]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五四。
[19]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一三五。
[20]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六八。
[21]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四。
[22]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二九至三十。
[23]周國平 (1996) 《妞妞 — 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頁六九。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尋找螢火蟲

在飛翔與匿藏之間,
弱小如你,會選擇什麼。

是月光太霸道,夜太浮淺,
還是人太喧鬧,行止太匆忙。
驀然,一注流動的小溝旁,
是你,選擇了蟄伏的姿態,
汲飲山之清涼,
堅持卑微而零星的閃爍。

愈是留心去看,
卻看到愈多。

11.2007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07

受傷

你把眼神投向我,沒有說的都已說出來。
從那兩圓黑不見底的池水中,我閱讀到
恐懼。閱讀到
一個醜陋的我。

如果我愛,如果我
仍然願意去愛,或許我要學著明白,
受了傷的回憶,一時
難以痊癒。堵塞過的情感,
容易泛濫崩決。那麼我就可以鬆開緊攏的眉心,
拿出紗布和藥膏,好好地為自己塗抺包紮。
不再去挖傷口,不再在它上面
撒下鹽巴。



11.2007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我懷你,如懷一個奧秘。
你在我漆黑的子宮中,曾經是一個未知,難以想像。
今天,我卻親眼看見你紅通通的小臉,
親手摸到你圓圓的臂膀。

我把我生命的一部分分了給你,
你的身體流著我的血,
你的細胞烙印了我的密碼。
今天你卻有了自己的生命,
你要學著自己呼吸,你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用怕。你每一個字,每一行,
都傾注了我的祝福。
我的心。我的愛。

夾縫

我不要求太多,只要 —
一道夾縫。狹窄的空間
夠我容身。不被攪擾,不受擺弄。
靠著點點養份和泥土,
我就會吐出片片新綠,煥發生之喜悅。
我的枝椏舉手和應,每根指頭都躍躍欲試。
我的鬚髯神采奕奕,迎著風,
飄揚鼓舞。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我的兩只窗

我的兩只窗,一只朝外,一只朝內。

朝外那只窗,我把整個身子探出去看,
肩膊卻愈發縮起,腦袋攪作一團,心腸互相折磨。
我打開朝內那只窗,掃走厚厚的灰塵蛛網,
丟掉不必要的煩瑣,檢拾到一段段快要遺忙的過往,
還原了窗的原狀。然後我眼前一亮,不敢相信 —
窗欞外,一片花之海洋,天真的小孩在其上奔跑跳躍,
母親之河緩緩流過,洗過大地的身體,潺潺如訴似歌,
輕靈的白雲殷勤地遮擋太陽的熾烈,撒下一張張光的布幕,
而我,竟也在其中,蹦蹦跳跳,一身健朗。

11.2007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白米

你讓機器碾破你的軀幹
褪盡母親送你的一身褐黃
你磨平了你的粗糙稜角
好符合人家的標準和期望
為了提升別人給你的定價
你多番改造自己,不顧得痛
切割了個性和感覺
讓市場替你定位和包裝
忘記了過去
你的未來
追逐一個不斷移動的標杆

只是,到了現在
除了提供熱量
你還能作什麼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秋天

今早出門時
我與秋天撞個滿懷

不覺想起你
匆促的身影
可有加衣
有沒有踩到地上的黃葉
是否也會莫名其妙
突然想到歲月的奧秘
時間的故事
過濾了擁擠的心情
細細撫平若干崎嶇和齟齬
然後或許也會看見
你和我之間的思念與連結
發自骨髓
剪不斷

11.2007

Sunday, October 28, 2007

遇見螢火蟲

還以為是誰
亮了幾支小電筒
乍明,還滅
在樹叢中伺伏
卻原來是你
毫不怕生
在我眼前輕輕一掠
拖出一條條靈動的弧度
一點,一線
一點,又是一線
這邊熄了,那邊
再次點燃


這晚六時多,天已齊黑。我剛離開大風坳,一個人抄小路往康怡。長長的山路,樹叢把燈光都遮住了,黑漆漆的很容易踏錯步,我好生害怕,乍見不遠處的樹叢有幾點燈光閃動,怕是有人伺伏。我暗裡提高驚覺,連忙握著電話,連999也按上了。不想竟是螢火蟲。一路上,我前後看到不下二十隻螢火蟲,心中充滿驚嘆、感恩。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孤獨兩題

1. 胃

每個黑夜都有一個胃
每個晚上把一個人吞噬

這晚我一個人在黑夜的胃裡
看著自己從頭到腳
被混化被消磨
沒有留下什麼
只留下
一粒粒孤獨分子互相觸碰
震盪
發出隱約的微小的光
掛在濡濕黏膩的胃壁上
細細曳動

我感謝黑夜的胃
還原了我的本質
那麼清晰那麼赤裸
無可逃遁
無所掩藏


2. 死胡同

拐了幾個彎
兜了幾轉路
我走進了死胡同
我慌張我抓狂
暗想這次死定了
沒有出路
轉角處一個身影閃爍
熟悉的氣味
熟悉的輪廓
原來是孤獨
沒有人跟我說話
沒有人給我安慰
我把心腸掏出來
向孤獨傾吐
孤獨點點頭沒說話
只用身體把我懷抱
我仔細端詳他的臉
用指頭比劃他的眉毛
它繼續沉默
用憂愁和注視
替代生硬的忠告
慢慢地我又有了勇氣
踏出了沉重的腳步
是好是歹
試試走出這條胡同
但這次有點不同
這次我帶著孤獨上路

10.2007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永遠

彎彎的眼睛
微翹的嘴唇
永遠流曳一絲狡黠
永遠年青的臉龐
跳動兩個頑皮的笑渦
黑白愛惡永遠斬釘截鐵
長不大的小個子
人叢中老是矮了一截
卻無損你的剛直尊嚴
踩著一雙膠拖鞋看似隨意
踏出細碎勤勞腳步一串又是一串
寧靜的晚上儘做著喧鬧詭譎的夢
豐富情節可以搬上銀幕寫成小說
從腳瓜到腦袋永沒片刻閑住

十年之後
二十年後
有天在人海碰面
眼前仍會是這個
對世界永遠好奇
對生活滿懷戀念
對弱小無悔偏護
對權位至終蔑視
對奉迎常存憎厭
對宣傳儘自懷疑
灑脫卻執著
直率又曲折
永遠追問永遠
永遠的女兒


10.2007

Saturday, October 06, 2007

尋路人語

1. 路
哪條路
哪道門
不住的抉擇
橫在面前
我擦擦眼睛
前方的路
不斷在開展

2. 伙伴
我的誠實
是我的伙伴
在路上
我把它的手緊緊握住
但我對自己欺騙太深
我的誠實有時也是謊言
我的防衛
一重一重
把我裹住

3. 地圖
因為常常迷路
我需要一張地圖
讓我有個視野
給我一個高度
告訴我你在此處
提醒我此路不通
我心裡有一張地圖
不管我多麼遲疑
哪怕我焦慮重重
我必須鼓起勇氣
踏出自己的腳步
不斷印證
反覆修改
內心的地圖

4. 眼睛
路上
許多真實的東西
眼睛都看不見
我多麼需要一對眼睛
看見看不見的
觸摸得到
觸不到的

10.2007

我猜想自我如水
最好是流動不居
停滯了
就如死水一潭
凝結了
就會堅硬凍住
塞住了
它就泛濫崩決

或許有天它將氣化
眼睛雖不能看見
但它沒有消失
靜候下個循環
完成它的旅程
重新回歸大地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寫作時之三 --- 鑰匙

寫作時,我處身一條沒有盡頭的走廊。走廊兩旁,各有一排形狀不一、顏色不同、素材相異的門。走入那一道門好呢?有些只有半個人高,形容趣緻可愛;有些門扉半掩,迎人入內;有些用鐵鏈重重鎖著,拒人千里之外;更有些,門上繪著張牙舞爪的怪獸,只望一眼也讓人心寒。我摸摸口袋,那條匙還在。我一直知道它的存在,也知道,有了它,我可以開啟這裡每一道門,只怕我沒有勇氣,只怕我不願意打開……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我與工作的拉扯 - 讀四代香港人

我,三字頭人,在呂大樂筆下,是香港第三代人。

《四代香港人》是呂大樂2007年的作品,也是進一步出版社「一步十年」系列小書之一。在這本書中,呂大樂指香港有四代人。第一代在二、三十年代出生,年輕時歷過戰亂;第二代是戰後嬰兒,即1946-1965年間出生的一代;第三代是1966-75年代,第四代,則是1976-1990一代。

第三代,在呂大樂筆下,是不出頭的一代。在職場上,他們被壓在戰後嬰兒之下;在社會經濟上,他們的購買力不足以影響大局;在政治和當代歷史的論述上,他們長久備受忽略。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痛苦經驗,就是在事業起步(甚至尚未起步)階段,便遇上宏觀社會經濟環境大逆轉。職場生涯的轉變,令三十世代不得不反省工作價值。一切戰後嬰兒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迅速在三十世代眼前消失。

我是第三代人。八九民運那年上大學,九四年畢業。畢業後,我在政府工作,任職社工。在我第一份工作中,我常接觸社會上的基層人士,看到許多人的生活捉襟見肘,在社會邊緣掙扎求存,而我這個剛剛畢業的黃毛丫頭,卻能掙得每個月近二萬的收入。我常覺得自己的人工太高,身邊同事卻不以為然,他們都覺得自己是應得的,也好像並不覺得工資懸殊有何不妥。工作了兩年後,我離開了政府,另覓工作,離開了社工這一行,人工一再下滑。但畢竟年少氣盛,對工作待遇也不太介懷,只求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工作,有沒有發展和升遷機會也是其次。而且,相對社會上許多人來說,我的工作待遇其實已很不錯。

後來,宏觀社會經濟的情況,確實讓我不斷懷疑工作的價值、待遇之可疑。在個人努力之外,好像還有其他力量,左右個人事業發展和社會經濟情況。比我早五年出道的,和遲我五年出道的,雖然都是香港第三代,待遇就有霄壤之別。比我早五年出道的,踫著香港的移民潮,很快便能升遷,坐上管理層的位置;比我遲五年出道的,踫上金融風暴經濟蕭條,人工一減再減,福利一削再削,合約化、雜散化層出不窮,他們承受的創傷,比我和我之前的世代更甚。我夾在其中,既不像早出道人那麼容易,又沒經歷遲出道的艱難。因此,踫到早出道、享有中等偏高收入的而自視甚高的一群,我總嗤之以鼻;對於遲出道而在職場飽受挫折以至剝削的一群,我又深感同情和無奈。

工作,特別是在機構、組織內的工作,也讓我困惑、生疑。近十年來,在金融風暴後,不少機構均經歷了多次改組,管理文化滲入機構管治,內部架構也不斷重整。過程中,管理層和員工的張力甚為明顯。而所謂「資源增值」、「成本效益」、「加強問責性」、「強化管治」等等,許多時候只是一個空話,到頭來不過是有權的話事,無權的基層同事,往往只有招架和埋怨的份兒。在一個機構裡,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但要達致改變,卻又談何容易。許多時候,所謂的有意義工作,其實是花了許多時間、許多精力在無聊無味的人事周旋,以為是尋求公義,卻原來在兜兜轉轉。一種無力感、無能感在機構內,也在我體內蔓延。

既然工作不足以界定人的價值和意義,既然機構的工作又那麼多制肘和限制,我就有需要認真想想自己的位置。過去幾年,我常想工作的價值,和自己的出路,不勝苦惱。

在這個時期裡,有兩本書,影響了我對工作的看法,一本是《樂在不工作》、一本是《愛上工作》。另文再續。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小英

小英剛從四川來港開會,順道探望我們,給我們捎來四川的地道辣腐乳。我也預備了一份玩具,給她的女兒。

和小英踫面,感覺怪怪的。跟小英並不熟,見面才只是幾趟。但過去兩年間,我和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一起看小英的日記、讀小英寫給哥哥的信、看她的生活照、聽她童年的夢想,卻不下數十次;和別人介紹我們中心的工作,也常把小英掛在嘴邊。

我總感到,我和小英之間,有種朦朧的連繫,讓我感到親切。我們年齡相差不遠,她比我小兩三歲;和我一樣,她也有個四五歲的女兒。九三年十一月十九日下午一時多,我在做什麼?那時我還未畢業,仍然稚氣一臉。或許正在實習,匆忙吃著午餐;又或許正在校園蹓躂,無所事事。那天我姊姊生日,但大概我們也沒有慶祝,我們都不來這一套。搜索枯腸,總想不到那天做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在不遠的深圳,隔著一條深圳河,小英卻發生了一件一生都不能忘記,且驚心動魄的事,徹底改寫了她的一生。

小英是九三年深圳致麗工廠大火的倖存者。這場大火發生在一間港資的玩具工廠,當時工人正在生產一批意大利國際品牌的玩具。我看過這件玩具,是一隻粉藍色,今天看來款式有點舊的象公仔。這場火造成87人死、51人傷,小英是傷得最重那一個。因為這場火,她前後動了三十多次手術,臥床多年,並分別把左腳掌和部分手指切除,全身留下永不能磨滅的疤痕。

事隔十多年。今天,小英已康復過來,拄著拐扙,行動也算自如。除了己榮升媽媽以外,她和哥哥成立了一間殘疾人中心,專門幫助和她一樣,因為工傷而傷殘的工友,工作忙得不可開交。

我和小英結緣,始自前年。那時,我們正籌備成立互動教育中心,預備中心的主打活動。設計這個活動的藝術工作者問我們,哪些故事觸動了我們,讓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同事分享了小英的故事。就這樣,我們定了活動的腹稿,就以小英的真實經歷為藍本,透過劇場手法,讓學生進入一次互動探索之旅,一步一步,呈現小英的故事。

這個活動帶來我很大的震撼。我雖然已多次參與,但每次聽到小英童年的夢想,聽到當中的艱難、盼望和樂觀,仍然鼻頭一酸,眼眶就濕潤起來。還記得在初演時,有一次小英也在旁觀察,我緊張得不得了,也沉重得不得了。我很擔心小英的反應,生怕我們又一次揭開小英的傷疤,讓她的傷口淌血。小英倒表現得很鎮定,還在活動後跟同學談了好一會。我看到,和我一樣,同學也被小英的遭遇震撼。一種特別的思緒和情感重量,在這個房間沉澱。

這個活動已進行超過一百三十場。小英的艱難、小英的勇敢、小英的樂觀,連帶故事背後所反映的全球化現象,在過往兩年是我工作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那天,我給小英送了一份玩具,又是中國製造的。她的打工故事,以不同的方式,透過不同的人,還在重演。我十分感激小英, 願意分享她的故事,和她的日記、她的信件、她的相片、她的物事。

我想,小英故事的力量,來自於真實: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情感。力量從來不是來自虛飾和矯情。謊言和宣傳縱或能影響人,也是軟弱無力。唯有真相、唯有真誠,才能持久,才能真正帶來改變。

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讀《成為一個人》

在什麼情況下,人會變得更好?卡爾‧羅哲斯在他的著作《成為一個人》中,探討治療關係的本質、目標和過程。羅哲斯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心理學家,他發展出以人為本的心理治療學說。在這本書中,他提到五個治療關係的基本條件。當這五個條件都齊備時,當事人都會改變,並且變得更好:

1. 第一條件是覺察到難題的存在,而這個難題對當事人來說,須是嚴肅而又重要的。當事人可能已扭盡六壬,動用了他所有固用的資源,但仍不得要領。如此,一種想要改變、想去突破自己固有框框的慾望,由然而生。有了這個慾望,改變由是變得可能。
2. 第二條件是和一個表裡合一、心口如一的人發展治療的關係。這個人可以是他的老師,也可以是輔導員。他需能接納自己所有真實的感覺,在與當事人的關係中,表達他真實的一面。他不是一個表象、一個角色、一個假裝的人。相反,他是合一的,他的身體、意識、語言和溝通都是一致的。他可以生氣、可以敏感、可以對某些事情表現熱情,也可以對某些事情表現厭煩。如此,當事人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模樣,明白到真實的人並不可怕,也能更信任自己真實的感官、真實的感覺,並因而願意探索和信任自己的內在資源。
3. 第三個條件,是治療者感覺到一種對當事人無條件的正面關懷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對於社工來說,這個原則是耳熟能詳的,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其涵義?羅哲斯認為,治療者須能整個地接納當事人,把他當成獨特的個體來接納和關懷,容許他有自己的感覺和體驗,讓他自己決定這些感覺和體驗的意義。有了這個正面關懷,當事人就願意向自身的體驗開放,並自由而自在地探索這些體驗對他的意義。
4. 第四條件,是治療者須能準確地了解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並能身同感受地,感覺當事人一切的感覺,包括憤怒、懼怕、困惑,而不會引發自己的憤恕、懼怕和困惑。有了這個同理心,當事人就能克服內心的抗拒和恐懼,而更能探索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並且信任自己,探索自己內在的世界。
5. 最後一個條件,是當事人須能感受到治療者的表裡合一,並同體驗到他對自己的接納和理解。唯有如此,治療者的正面作用,才能傳達到當事人身上,而有意義的改變和學習,也才會發生。

硬啃了羅哲斯這本四百多頁的書,其中最深刻的,是他提到的這五個條件。這些條件可以存在於一切關係中,不獨是治療師與受輔者,也可以存在於家庭關係、師長關係、教學關係、同事關係、夫婦關係,不一而足。而這些關係的目標,都是讓關係的雙方變得更好。這個「更好」不是由治療者單方面決定,好像羅哲斯所說,治療關係的目標,是讓當事人「成為一個人」。這個「人」拋開了表面的形象,離開了外在的「應該」,不再為了取悅別人、迎合別人而生活。相反,他會信任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不再以諸多的防衛機制扭曲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更加活在當下,也能信任自己的內在評價,他更接納自己,也能更接納其他人,並且能夠發揮一直蘊藏在他
裡面,澎湃創造的一面,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工作。

這種想法其實很具挑戰性。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多用外在的準則來界定自己,鮮有如實地探索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並信任自己的內在資源。好像面對潘朶拉的盒子,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挺不信任。因為接納不到自己,我們與其他人也有許多隔膜。我們安於扮演一些角色,以為滿足了外界期望便已功德完滿,也不願和不敢表裡一致地生活。我們是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也就滿是宣傳和謊言。

成為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相信自己的價值,信任自己內在資源,這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主題,也是羅哲斯給我們的一個提醒、一個挑戰。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三年幼稚園小結

從家裡到學校,一段短短的路,我每天牽著孩子的手,走著走著,不覺巳走了三年。暑假過後,孩子的幼稚園生涯己踏入第四個年頭,也是最後一年。

回想幾年前找幼稚園時,我們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花上許多功夫叩名校的門。沒有太多考慮和猶疑,我們便選擇了現在這間幼稚園。箇中原因,除了因為幼稚園離家不遠,還因為老師態度友善,小班小校的模式也合自己眼緣。還記得面見那天,幼稚園主任與我們兩夫婦傾談,細心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和需要;兩歲的孩子在旁自顧自地玩耍,怡然自得,還哼起歌來。我們一家三口感覺良好,幼稚園就這樣定了下來。

我們對幼稚園沒太大的期望,可它也從沒讓我們失望,反而給我們一次又一次驚喜。才上學不久,孩子在家便多了許多扮老師、扮學生的玩意,也常常把學到的兒歌和順口溜重複頌唱,字詞雖甩甩漏漏,卻也算朗朗上口。此後,孩子還認識了好些新朋友,她小小的世界不再只有爸爸媽媽和姐姐(印傭),還多了老師和同學;身邊的同學也不再是一個個陌生的、沒有關係的小人兒,而是她喜愛的、與她一起玩耍、和她吵架後又和好的「好朋友」。她還學懂了好些生活技能,如自己換鞋、收拾玩具、穿衣服等。這些,都讓我感到驚喜和自豪:我的孩子原來可以這樣!我在旁,看著孩子小小的生命在學校裡得到豐富和滋潤,心存感激和喜悅。

學校的教學法也是我所認同的。過去幾年,孩子的學習是一步步的進深。兩歲班時著重生活和自理技能,在堂上常常煮東西吃,儼如一個小廚師;做起手工來有板有眼,小小指頭笨拙中顯出幾分努力和執著的意志。三歲班開始學習簡單字詞和字母,和線條練習,也開始了兒童設計活動。四歲班時則認得更多字,並開始寫字和簡單的組合運算。其中,我最喜歡兒童設計活動。與其說兒童設計活動教曉了孩子很多硬知識,不如說它挑起了孩子求知的慾望,也讓她學習解決問題、與人協作的方法和態度。兩年間,孩子做過蘋果、猴子、水、蛋等數個活動,別說孩子,我自己也是興味盎然,好像也上了一課,和孩子一同發掘求知的喜悅。

孩子的成長並非如一條不斷上升的直線,中間每有起伏。孩子感情豐富,情緒時有波動。四歲班時,曾有段時候不願單獨上學,又常在堂上哭泣說掛念媽媽,我好生苦惱。我感謝老師和我一起,好像解碼一樣,一同觀察和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成因,給我們很多提醒和協助,讓孩子安然過渡成長種種的挑戰和起伏。

今年升上五歲班,除了要適應下午班的生活外,還要面對選小學的挑戰。早前我們也想過搬離這個區,另覓居所,但卻從沒想過轉另一所幼稚園。我想,幼稚園生活會是孩子一個重要的回憶,它曾陪伴孩子分享了幼年的生活,留下了許多趣事和歡笑,也曾一同編寫孩子成長的故事。這些經驗和歷史,可不是隨便一家幼稚園能取代的。

深盼孩子能享受幼稚園最後一年的生活。而在外間劇烈競爭下,這間幼稚園也會繼續成為孩子和家長的夥伴,共同編寫更多動聽而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