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手記

Monday, April 16, 2007

家長的幾個主題

之前報讀了一個家長教育的課程,寫了一篇文章,稍作修改,節錄部分如下:

我是一位母親,有一個剛滿五歲的女兒。五年親職歲月如打翻五味架,甜的居多,苦也不少,酸澀辛辣兼而有之。綜合我自己的切身經驗,加上對同道中人的觀察,我私自以為,家長生涯有幾個主題,得去認真處理,才能在眾多困難中,仍然活得瀟洒自在,得以享受為人父母的福樂和恩澤。

第一個主題是「成長」,不獨是子女的成長,也包括家長的成長。很多時,我都聽到身邊的家長說:「有了孩子,就沒有了自己,連一點私人時間也沒有了。」我不以為然。我以為父母和子女的需要同樣重要。父母的需求如果長期未被滿足,他們哪有足夠的能量,承擔教養子女的重責?哪有智慧、勇氣和幽默感,面對親職種種的挑戰?家長如能照顧自己的需要,在親職中找到個人成長的機遇,家長生涯將變得活潑多樣,滿足感也會油然而生。反之,親職就是苦差和壓力的代名詞,讓人敬而遠之。家長的成長也不只是為了跟上子女的腳步,不與時代脫節。這些,都是外在的,身外的;更重要的,是來自內在的需求和動力。在我的經歷中,家長生涯充滿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其間不能單靠頭腦知識,還得全人投入,開發自己許多已然失落,或從未開發的潛能和資源。家長生涯,潛藏著許多突破自己成長樽頸的機遇,孩子也會成為家長成長的助力,一同開創海闊天空的局面。但話說回來,在現實裡,子女和家長的需要確實時有衝突和矛盾,中間如何平衡?魚與熊掌,二者如何得兼?在具體情況下,又是否需要作出取捨?這確實需要清晰的理念支持,以及不少實踐上的修正,以累積相關經驗、智慧和技巧。這是我第一個體會和困惑。

第二個主題是「麵包」。麵包與愛情的矛盾很多人都熟悉,但原來麵包與親職也有拉扯和角力。誠然,沒有麵包是不能的,但多少麵包才足夠?有說,在香港養育一個孩子要四百萬元。四百萬可不是小數目,可以買很多很多的麵包。但麵包不會從天而降,要有很多很多的麵包,就要很辛勞很辛勞地工作。今天,教育也是一項又一項的消費。面對龐大的教育消費市場,選擇看似繁多,但對許多家長來說,眼花撩亂的背後,卻是別無選擇。「別人都這樣做,我不跟隨,成嗎?」教育變成一項沉重的壓力,重重壓在家長肩頭上。但這是通向羅馬唯一的路嗎?羅馬又是否唯一的終點?今天我們對教養子女的看法,多少受到商品主義和消費文化的影響?當中,我們有多少的自主和自覺?在商品經濟下,「麵包」這個主題若不能理清,親職就等如一個消費的囚籠、工作的牢獄。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人也變得愈來愈畏首畏尾,妥協成風。我們又是否願意我們今天的辛勞,只讓子女活在一片妥協的風氣下,長大之後還重複我們的老路?

第三個主題比較內在,也比較少人提及。我認為家長生涯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恐懼」。「恐懼」有很多兄弟姊妹。其一是「憂慮」,其二是「比較」,還有「對自己沒信心」、「對未來沒把握」,有時還會生出「自私自利」、「盲目」、「短視」等壞孩子。這個主題我深有體會。面對我的女兒,我會擔心很多。從擔心她會否生病,到擔心她吃的是否健康,在學校能否合群,不一而足。我常想,說不定很多爸媽都與我一樣,不是擔心這、就是擔心那,隨時會落入「恐懼育兒法」的魔咒下,不能自拔。「恐懼」讓我們不信任自己的資源和價值,抓不定自己的目標和主意,而盲從於外在的聲音,人云亦云,如身在大海中載浮載沉,慌亂抓狂。今天眾多的子女教育活動,有多少是針對家長的恐懼而混水摸魚?所謂的競爭激烈,又有多少是羊群心理作祟?我常想,家長要突破心中的恐懼,才能看清心中的圖畫,找到內心的遠象,並知道應該抓緊些什麼,放開些什麼。有些是不能不抓,也有些是不能不放的,不放下就沒有空間抓住必須緊抓的了。是故,面對內心的恐懼,不為其所轄制,也是家長生涯很重要的功課。

第四個主題是「社會」,也是「改變」。很多人都說,今天的社會危機四伏,環境被污染、食品不安全,外界誘惑多,並不適合孩子成長和居住。是以很多人都不願生育,或延遲生育。今天社會的圖象確實令人不安。但面對困難,我們還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悲觀撒手,也可以積極謀變。家庭治療師沙維雅說過:「治療家庭,也治療了世界。」家庭是社會的重要構成部份,而家長是家庭的舵手,家長也可以是社會改變的動力來源。為人父母後,我才知道家庭真的是改變的場所。我們的家庭抱持什麼規則?彼此的關係是建基於支配和強權上,還是尊重和包容上?家庭會不會是污染和剝削的來源?家庭中能否實踐一些另類生活的可能?家庭和社區的關係又是什麼?家長如何實踐公民責任?這些問題還可以不斷延伸下去,但都指向著改變: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傳承給孩子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從我們身上,他們會學到什麼品質,體現到什麼價值?在未來社會裡,我們願意成為改變的一員,還是問題的一部分?

以上都是艱難的問題,沒有便捷的答案。我深感家長之路不好走,有時就好像踩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瞧,跌跌踫踫,從錯誤中學習。常期望有高人指點,助我過渡迷津,免我苦海蹉跎;但或許更重要的,是內省自己真正的價值,認清自己的方向,然後勇敢地按著這個方向和價值而行。還有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與我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