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手記

Friday, June 30, 2006

明天就是七一

明天就是七一,不覺已是三年。三年前寫下了一首歌,記錄了一種心情,一段往事。三年後再讀,七一的意義不再一樣。我不斷在想,七一是什麼?為什麼要上街?今年也上街嗎?與往年不一樣,今年好像找不到一個必定要上街的理由,心底也好像沒有一個非如此不可的訴求。但街還是想上,除了因為已過世的父親之外 --- 如果他還在生,只要他能上,就必定會上;也為延續一些什麼。是延續一點人心的力量?是延續善良和真誠的願望?延續一個自發的運動?我說不清,只是不想這點開始過的東西就此無聲地終結。也許是這樣吧。

(調寄 "I believe")

給那天 留下最熱暖一幕
街頭中 人是快樂也哀傷
黑布衣 填密遠或近街巷
汗水點點 猶自發亮勝星光

人潮內有你 你我心意一樣
求沒有愧對未來 歪曲真相

人潮的某段見到你 和我對望
再擦身闊步過 無言卻記憶心裡藏
從廚房到食肆班房
與街坊司機共婦女
放下隔膜前行
走入歷史 不甘心迴避不看

給記憶 留下最熱暖一幕
給孩子 留下最活潑心窗
因這天 延續那未了心願
未敢淡忘 誰在那六四街中

仍是沒放棄 你我一腳一步
齊踏上遠遠路途 得失不必深計

誰還可繼續說香港 沉醉冷漠
寸寸心已盡訴 遊行裡眾心千里長
人潮中再願見到你
縱艱辛崎嶇未洩氣
每步每步前行
打造歷史 知不可為亦願一試  

Friday, June 16, 2006

第二個家

「他總會在紛紛沓沓的光影中,認出高超道的土地,嗅到泥土獨特的氣息,望見魔鬼山那片寧靜的海,然後記起我們零碎的生活片段.....」


第一個家我沒住多久,就跟著爸爸媽媽和姐姐,搬進第二個家。我的童年印象,都來自第二個家。

第二個家我住了足足二十年,從兩歲到二十二歲,從一家四口到一家六口,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與邨外人說起這個家,我總要多費一番唇舌,結結巴巴。哦,那是觀塘再過一點的,不是藍田,對,是油塘,也不全對,是油塘旁邊的一個小屋邨。

對!那就是高超道邨,座落在高超道上,共有十一座住樓的公共屋邨。

最早的印象

我最早最早的印象,就在這兒萌芽、生長。在這之前的印象,都是二手編撰,由我媽提供資料和撰寫劇本,我既是導演,也是演員,戲碼在腦瓜上反覆上映。但這次卻不同,這是切切實實的一手經驗,雖然只是短短幾秒,三十年後仍如在眼前。這個印象與高超道一而二,二而一。那時我兩歲?三歲?肯定不到四歲。事前事後做了什麼?我一無所知。只記得在油塘邨到高超道邨的一段短短馬路上,我瘋狂地哭,瘋狂地跑,其間沒有思想,容不下猶疑,當然也沒有留意路面情況。路人想截停我,問我發生什麼事,我不搭理,心中慌著,只想盡快跑回家。閉上眼睛,我現在還能清晰看到那麼慌亂的孩子,淚如雨下地衝過馬路;還能看到那雙路人向我伸來關切的手。我是怎樣跟爸走失的?回家後怎樣?那時我搬來這兒才幾個月,我是怎樣記得這條路的?我努力搜索記憶,卻一無所獲。那些事情好像壓根兒就沒發生過,只有那幾秒,就如飄在半空的樓閣一樣,沒有支撐,沒有承托,卻真實地、有形地存在。

我事後知道,這已不是爸爸第一次走失孩子,我也不是唯一一個。爸爸總因為某些事情,諸如看人下棋、自顧自買東西等,忘了身旁的孩子。最慘烈的是弟弟,在離家很遠的深水埗不見了爸爸。不像我,暗自記著回家的路,不意竟大派用場。

走廊

另一個印象,是一條長長的走廊。我住在1A座。1A與一座和二座相連,又有捷徑通往三座,以及更高的七八九十座。公共屋邨是一張偌大的蜘蛛網,伸延出長長的絲線,把一點與一點連著,與另一點再連著。我家門前有一個正正方方的空間,是一座與1A座的交接位,勉強可說是個小廣場,孩子都在這兒玩耍、踢波。小廣場盡頭有一條長長的走廊,那已是一座的範圍。走廊的兩旁都是住戶,大部分都關上門。門不是黃色就是橙色的,一盞一盞暗弱的光管,疏密有致地蟄伏在天花板上,像一條條壁虎,發著詭異的光,照著昏昏欲睡的走廊。

在這條長長的走廊上,我多次目送爸爸離家上班,看著他的身影愈縮愈小,色調由濃而淡,由鮮明而陸續失去輪廓,最終消失在轉角處。每天,我們都走過這條走廊。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走了二十年。在這走廊上,不知留下我們多少足印。把這二十年濃縮成廿秒,我彷彿就看到我們幾兄弟姊妹從孩童走到青年,爸爸媽媽從中年走到老年,一個個走出家門,最終在走廊盡頭消失身影。我門各自走進了什麼空間?我說不清。大概是各自的成功和歡樂,各自的挫敗和失落,各自的高潮和坎坷。

這故事還有後續,每次看著爸爸在走廊盡處消失,我們在心裡數十秒,暗惴他不會中途折返,心中竊喜,大夥兒便起哄,急忙向總司令 — 媽媽 — 匯報軍情。總司令總不慌不忙,從荷包抽出密令,交給小兵二號或小兵三號 — 我或是我弟弟。小兵二號或小兵三號畢恭畢敬地接過密令,任務不外是搜購軍餉,諸如雪糕、冰條、炸雞脾、雞翼之類,總令我們大事雀躍,軍心大振。

那是我們五口子的秘密,也常常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那時爸爸要輪班工作,每兩個星期換一次班。我最愛他上中班,從下午三時離家到晚上十二時回家,我放學回家後不過一兩個小時,爸爸就上班了。沒有爸爸在家,日子過得輕鬆自在,五口子笑笑鬧鬧,就是一天。最怕是爸爸上夜班,整個白晝都在家。我們吃不能盡情,笑不能盡興,又老怕他鬧脾氣。那時,若我們吵醒了在白晝睡覺的爸,準要捱一場打罵。

在這條走廊上,我也多次看著送貨工友把一箱箱錶帶材料送進我家,又把一箱箱製成品送走。那時,我媽做外發工,從山寨廠送來錶帶零件,在家裝嵌或包裝,幫補家計。平日我們較少幫忙,但一到暑假,五口子就總動員,各就各位,每人一本記數簿,把每天完成的錶帶數目記下。暑假過後,我們便著手統計各人賺了多少錢,再把錢存入銀行。賺的錢其實不多,我忙了整個暑假,從早到晚,也只賺得百多元。但我還是蠻積極的,每天不想其他,淨想著多做一條錶帶,多包一綑貨,目標不知多清晰,生活不知多充實。

在這一條長長的走廊上,我有一個恐怖的回憶,偶爾還在夢中重現。孩童時我很怕爸爸。記憶中,年青的爸爸有雙不合比例的大眼睛,眼睛裡總透著凌厲的光,而那光又總在找我的錯處,給那光射中後,就如最陳腔濫調的殘片,總免不了打罵收場。那時,打罵是家常便飯,絕對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大了,十歲開外,心不像以往那麼順服,爸爸說什麼我都聽不下去,吵嘴回嘴成了我維護尊嚴的伎倆。那次,我想我是和爸吵了架後,氣極走出門,漫無目的地走著,走著,從一條走廊走到另一條走廊,從一層走到另一層,走著,走著,好像時間停頓了一樣,就只剩下我一個人,走著,走著。我突然感到一陣麻利的寒意,從我背脊一直蔓延,抓住了我每一條神經,掌控了我每一個思想。怔怔忡忡中,彷彿每個轉角都蟄伏著一頭嗜血的惡獸,而背後又有個張牙舞爪的陰森黑影,緊隨而至。我只好閉上眼睛,拚命地跑。跑得真快,心也像跑了出來。跑往哪兒好呢?哪兒才最安全?跑回家好嗎?好,又不好。我暗惴。我到現在還搞不清這是真有其事,還是不過一場夢。然而這走廊,一直乘我不覺,走進我的夢境,讓我再次踏上昏暗的走廊,再次不由自主地走著,走著;讓我在氣吁吁中,從夢中驚醒;讓我醒後留下一個又一個疑惑,背心留下一抺森森冷汗。

二樓的童年時光

我當然是回了我的家,要不然我的故事就不是現在的版本了。大概走得累了,就從某條走廊折返回一座那條走廊,從四樓或是三樓,走回二樓我的家。我家住在二樓。「為什麼住二樓哩?樓下是酒樓,那麼多老鼠,怪討厭的。」我記得我這樣問過。也不知是誰答:「你媽腳不方便,住二樓可方便哩。」媽媽年青時右腳長了個瘤,把瘤切除的同時也把釘裝在腳上。從此,媽再不能屈伸右腳。平時沒事人一樣,走樓梯時卻總是一拐一拐,更不用說跑步了。媽說她趕不上好時候,現在醫學昌明,大概不用裝那個釘了。我常摸媽的腳,一排長長的釘痕,從大腿一直到伸延到腳跟,一節一節的,像一條百足。「痛嗎?」媽坐在她最愛的一張小板凳上,把腿伸得長長:「現在不痛了。」

住在二樓,我最愛倚在騎樓窗台,看樓下孩子玩耍,看得多麼清楚。我家樓下有片空地,孩子最愛在那兒玩耍,什麼「紅綠燈,過馬路,要小心」,讓我看得發呆。每次媽媽晾衫跌了衣裳,或不小心跌下雜物,我都義不容辭,自動請纓走到空地,拾回跌了的物事,很享受從家溜出來,在空地走一趟的感覺。後來前面又建了一座樓梯,連接二座和三座。我最愛看那座樓梯,每遇到同學或熟人走過,我都從家中大叫,遠遠的打個招呼。好像中了奬一樣。一日的呆坐,有了美滿的收穫。

我也喜歡跳。從騎樓跳到門口,從門口跳回騎樓,一天不知來回跳多少趟,外婆說我整天不停地跳,讓人心也煩亂,我卻停不下來。打側身子,兩步併作一步地跳,時而輕快,時而激昂。一邊跳,一邊手執想像之匙,開啟幻想世界之窗:幻想自己長大了的模樣;幻想自己是王子,要拯救受傷的公主;幻想自己有個女兒,每天接她上學;幻想自己是卡通片或連續劇的主角,把故事情節搬到腦瓜兒上,從新編排、上演。有一天,我卻震驚地發現,弟弟也學著我這樣跳。看著他從騎樓跳到門口,從門口跳回騎樓,我開始疑感,開始彷徨。這不是我個人的標誌嗎?他也這樣跳,那什麼是我?從此,我有了不喜歡弟弟的理由。「你學我!」「我沒有!」「你不能跳!」「為什麼你可以跳我不可以!」就這樣,也會吵好一陣子,各不相讓。

孩童的時光,就在發獃、瞎想事情和吵吵鬧鬧中,緩慢地渡過。

鄰居

說起高超道,不能不說高超道的鄰居。1A座二樓總共有十來二十戶,分成兩邊,左邊五戶,右邊十多戶。差不多每戶都有孩子,或大或小,和我年歲相若的就有五六個。二樓的大人差不多都要上班,就只剩我媽,不用外出工作。鄰居看我媽老實善良,又不放心家中的孩子,都把鎖匙放在我家。我家就有七、八條別人的鎖匙,也不曉得媽是怎樣分清哪是誰的鎖匙。只記得誰家孩子忘了帶鎖匙,都來找我媽,誰家有事,媽媽也會提供即時協助。媽媽倒也樂此不疲,而幫忙也從來不是單向的。有次妹妹從長椅上跌下來,頭破血流,爸爸正值夜班,鄰居都過來看有什麼可以幫忙,其中黃太陪著我媽,把妹妹送到急症室。擾攘一輪後,我們三姊弟在家憂心忡忡地為妹妹禱告,心情從來沒有這麼沉重和恐懼:是我們玩得瘋了,把妹妹從長椅上推了下來。那年妹妹才兩歲。妹妹會死去嗎?這可怖的念頭幾次跑了出來。幾小時後,妹妹回來,額頭縫了數針。我才舒了一口氣。

媽常說高超道的街坊最齊心。說起幾次發現竊賊、發生小火的經歷,媽的眼神就有光彩,彷彿回到現場。媽常說,有什麼事,整條巷的街坊都會走出來,一同商量解決的方法,守望相助。我也記得那情況,十來二十個人擠在走廊,你一句、我一句,說什麼我已淡忘,但記得群情有點洶湧,氣氛有點緊張,我在旁聽著,好像在經歷什麼歷史大事一樣,心情滿興奮、緊張。以上驚心動魄的事情廿年來只發生過三四趟,高超道的歲月還算平靜。平常日子中,街坊以另一種方式往來,包括在鐵閘外串門子,閑談個把小時,請她進屋又說沒時間;又常送來自製食品,過年過節,更少不了互相拜賀。

有一個鄰居,是後來搬來的,是個老伯伯,沒有家人,就只有一頭狗。家人好像都在大陸,在安徽他有個女兒。老伯和我們挺格格不入。他常喝酒,醉了就大聲罵人,粗話連篇。我有點怕他,但他的狗真乖巧。這狗名叫佐治,我常聽到老伯大大聲地叫「佐治」,聲音迴蕩整個走廊。老伯找過姊姊給他寄信給大陸的女兒,又曾煮牛腩給我們吃,媽說他弄的菜很髒,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有一次,老伯回鄉探親,把狗付託給媽。老伯走後,佐治不肯來我家,就只伏在老伯家門口,低聲地吠叫,聲音低迴而哀婉。我們使力拉它,總拉牠不動,心中都覺牠可憐,後來也不知是誰把牠硬拖至我家。佐治在我家住了整整一個月。那是我第一次養狗,也是第一次幫狗洗澡。那天,我把泡沬搽遍佐治全身,一陣混合了狗的氣味和梘液的奇怪味道,洋溢了整個房間,滲進我的鼻孔和每一寸皮膚;再用水喉往牠身上淋遍,佐治立時變得雪雪白白,一洗之前的髒相。我們都愛逗牠,也想多給牠一點家庭溫暖。老伯回來後,佐治對我們卻沒什麼留戀,還是乖乖地跟著老伯,靜靜陪著他喝酒,又變回以前那樣髒。一切,又回到以前一樣。

搬家

媽常說高超道是鹹水樓,偷工減料,後建的1A座是為了支撐一座和二座而建成的。我不知道什麼是鹹水樓,也深知媽媽其實純粹道聽塗說,確鑿證據欠奉。縱然偶爾還是會發現一兩處牆身剝落,露出锈痕斑駁的鋼筋,我還是不覺得高超道殘舊。我到過秀茂坪邨和油塘邨,隨處可見裸露的鋼筋,滲水的天花破牆。一九九十年代,舊型公屋陸續拆卸,重建計劃相繼出籠。高超道是其中一個清拆重建的舊型公共屋邨,我就不明白為何它比油塘和秀茂坪邨要拆得快得多。

但我還是從心裡高興出來。我們六口子住三百呎的房間,幾兄弟姊妹都長大後,特別覺得地方不夠用。爸爸有收藏舊物的癖好,舊報紙和木頭一屋都是。家裡凌亂,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少爭吵也由此而起。小時候,我常因為自己的家比別人的都亂,感到十分羞愧,也不大想邀請同學來家裡玩,怕別人看不起我。終於搬家了,我對新居抱有莫名的期望。

高超道邨清拆重建計劃正式開始。大型推土機進駐了以前我們居住、玩耍、購物、休憩和呆坐的地方,整個高超道邨陸續變成了一片片地盤,圍起一塊塊高高的圍板。最先拆的是山上的七至十座,然後是三至六座,最後是一座、1A和二座。住在其他座的同學相繼搬走,有的搬去竹園邨,有些搬至彩霞邨。而我們,就越過海港,搬到筲箕灣的耀東邨。

一九九四年八月,我們搬家了。家中那麼多雜物,我們是如何把它們一一放進箱裡,又把該丟棄的棄掉?我只記得那幾天真是十分混亂。我們找到六九年的舊報紙、打擾了無數小昆蟲的安樂窩、殘殺了牠們無辜的小生命、把一堆沒有關係毫不相干的東西胡亂地塞進紙皮箱和竹簍,又把媽媽心愛的孭帶留在衣櫃的鐵箱內 — 媽媽事後常埋怨我,丟了那條孭過她和舅父,又孭過我們四姊弟妹的孭帶,不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搬家那天,全家人總動員,也邀來幾個壯丁幫忙,不一會,留了許多汗,就把所有的紙皮箱和竹簍,都搬到貨車上。是最後一竹簍了。終於搬完了嗎?那麼快。要走了吧?要走了。不會再回來嗎?大概是。我回過頭,用心地看了這個家一眼,最後一眼。很少這樣用心看這個家,也很少見這個家那麼空蕩蕩。我們只留下了一張槢枱、一張睡得老舊的碌架牀,一些舊椅,和一些大櫃。地板是磨得發白的藍,整個家也給我們磨得發白。多少生活的痕跡。「留下這些可以嗎?」我問。「應該沒問題吧,反正都會拆下來。」不知是誰答我。

搬家之後

搬家之後,我只回過高超道邨三次。

第一次已是五年後。我到高俊苑探望一個朋友。那時高俊苑新簇簇的,一身醒目的淺藍,座落在原來七至十座的地置。它是一個居屋屋苑,也是原高超道第一個建成入伙的屋苑。那次沒有花大多時間周圍看,只隱約記得,山上的新樓己經建成,1A座卻還是一個地盤。沒有什麼好看,算了吧。

第二次是八年後。我到油塘邨一間學校工作。工作完後,我以地鐵站為座標,看看周遭的新景像。一邊看,一陣眩暈湧到頭上。這兒真的是我熟悉的油塘邨和高超道嗎?怎麼一切都換了模樣?沒有一塊磚瓦、沒有一棵樹木,給我憑藉和方向。好容易我才找到一身落泊的油塘新邨(居屋),就靠它孤伶伶的身影,提示我這兒就是以前的高超道,那兒就是二座。整個高超道和油塘邨都是典型的和諧式公屋,留不下什麼印像。這兒就是我成長的地方嗎?我成長的憑據,好像隨著舊的高超道,也給清拆下來。

第三次,是最近幾個月前。我和媽一起回高超道,不為其他,竟是為了給老爸物色骨灰位。老爸年初因急病去世,我們為他物色骨灰位,才發現將軍澳墳場,其實就是以前的魔鬼山,上魔鬼山的路就在以前的二座。兒時上過魔鬼山,好辛苦跑到山上,拐個彎兒,竟看到一個靜靜的海。陽光照在海面上,金光璨璨,一條條船疏落地停泊,泛著溫柔的光芒。「魔鬼山不就是高超道!」那天,我們坐在的士上,眼睛一直朝車外看,更不忘指手劃腳。「這兒不就是三座嗎?這就是二座了!」與這片土地,還是有一種熟悉的、特別的聯繫。「爸爸一定喜歡這兒啊!風景好,又近以前的街坊!」我們閑聊著。老爸去世不覺已一個月,痛楚已慢慢平復。我很明白媽媽的心願,只希望能為老爸找一處好地方落腳。但這個地方變了那麼多,爸爸會認得這兒嗎?我惘然。

會的,會的,他總會在紛紛沓沓的光影中,認出高超道的土地,嗅到泥土獨特的氣息,望見魔鬼山那片寧靜的海,然後記起我們零碎的生活片段,喚回年青時所有的感覺和期待。一切冰封的故事即將解凍,塵世的記憶又再鮮活起來。那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也會是我們的未來。必定是這樣,我想。



後記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離開了家鄉,一年後回來,發現故人已不在,就只剩一棵桃花,還是去年的模樣。這是「桃花依舊、人面全非」的故事。故事那人還可看著桃花,憑弔過去的一切。高超道的人臉固已全非,桃花也已遭連根拔起,我們又可如何?難道我們的歷史真的不值一哂?我們的承傳就如羽毛一樣,輕輕一吹便隨風而去?

文章終於寫成了。寫的過程真漫長,前後兩年我才把它完成,我曾以為這會是另一篇沒法完成的文章。寫的過程中,我不禁懷疑記憶之可疑。部分細節我曾跟媽求證,但更多的細節、更多的感覺是求證不了的。我們的故事,從來就是「我」與環境、與事件的互動。是真是假?是虛是實?什麼是真實?潛意識的真實算不算是真實?我愈來愈相信,沒有那個虛,實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實的層面上,我也探求那個虛,那個意識,那個形而上。


把這篇文章送給我的意識、我的過去,還有我的家人,我的爸爸。

二OO六年六月

Tuesday, June 13, 2006

後山的樹

初識你的時候
早春三月
驚鴻一瞥
你一身新綠
幼嫰如初生嬰兒
讓人心折
悸動

從此
我常來看你
看你的葉
隨著大地的節奏
換上不同的妝容
你總是那麼安靜
聆聽我最卑微的心聲
接納我所有的心情

有一次
在一個寒冷的早晨
我携來滿皮囊的沉痛和悲慟
你以一身光禿枝椏
褪去最後一片枯黃
想必是為了陪著我
哀悼
那逝去不返的
那永遠枯萎的
一線微弱的陽光從枝椏透下來

每一次
你都那麼平靜
溫柔的叮嚀
當最後一片枯葉猛然墜落
不必著急
不用驚惶
看那翠嫰的新芽
就在同一樹梢
掙破堅硬的粗糙的樹皮
楞楞的
怯生生的
探出頭來

聽風

調寄「風、雲、雨、雪」

風輕輕在吹細細碎碎遠近無尋
雨悄悄撒下那似有似無一張網
今晚可望到你那眼角眉毛
你眼裡看到星光今晚多閃爍

寫於2004年OC公眾活動之後

調寄一首不知名的非洲民謠

是你青春的心迸發著光線
是你一張與一張的臉
讓那火在燃
燃亮出心願
踏碎不公
我天天都試

Saturday, June 10, 2006

關於詩

「多年以來,詩成了我的精神盾牌。它讓我時時清醒地回到真實的自我,讓我觸摸到自己真正的脈搏,讓我有一方小小的天地可以喘息…….寫詩,在我就是一種精神療法,一種精神平衡,把那些難以用一般陳述表達的掙扎和嚮往,用心跳的節奏寫出來。寫作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作本身給了我力量,它讓我在隱密的花園中自由成長。」 ---- 王丹

「原來每個人在不自覺中都是拘限在某一種心理的或是生活的牢中,希冀能走出這個牢,於是寫詩便是一種馳騁想像與自然親近,不受拘役,甚至能與自然冥化為一體的解放行動。」 ---- 鄭愁予

「詩的世界深、廣、美、偉大。無論從什麼地方、什麼層次切入,一旦真正認識了詩,生命的素質就不一樣了……如果今天你從我的生命裡拿走了詩,我會很不快樂。但願你選擇享受詩,像享受日出、日落、陽光、星空、杉樹林和崇山峻嶺的美,以及人間各種各樣的真愛一樣……」 ---- 胡燕青

「詩是找回那看世界的第一瞥。詩解除了因熟視無睹而產生的惰性,使平凡的事物回復它新奇的初生狀態。」 ---- 周國平

Friday, June 09, 2006

胡思瞎謅 之一

忽發奇想,人許多的問題,或許都與吃飯有關。人若不需要吃飯,許多問題或可得到解決。

吃飯是基本需要。不吃飯,只要你是人,就有肚餓的感覺。不吃飯幾天,只要你是人,就會一命嗚呼,從此再沒肚餓的感覺。有需要,就有渴求;有渴求,就有期待;有期待,就有煎熬;有煎熬,就有痛苦和恐懼;有痛苦和恐懼,就有妥協;一旦妥協了,許多東西就不能想,許多事情就不能做;生活也隨之變得刻板,單調。日子如一綑長長的厠紙,只有功能,日復日,年復年,重複又重複。除了吃飯,和要吃更好的飯之外,沒有其他內容。

「今天不工作,明天有飯吃嗎?今天不儲多點錢,老來有飯吃嗎?孩子有飯吃嗎?」對明天的恐懼,把今天掌控。恐懼,就在這自我對話中,爬滿了血管,走進了存在。

不用吃飯,人會否變得勇敢一些?生活會否變得活潑一些?夢想會否更璀燦?社會會否更精彩?

但吃飯也是人性。吃飯帶來煎熬,也帶來滿足和歡樂。它是限制,就預設了突破的可能。它是局部,就隱含著一個整體,一個全局。人生下來就有許多許多的需求,許多許多的限制。需求和限制,限制與需求﹐形成了人的處境,是人的另一稱號 但這只是一個局部,我們需要有全局的視野。人不能不吃飯,但也不光是吃飯啊。

不用吃飯,等於否定人性。漠視全局,也是漠視人性豐富的內容。歷史很多悲劇和鬧劇,都由漠視人性,否定人性開始。能不引以為戒?

要吃飯,又不想妥協,中間的平衡如何取,或許是一生的功課。

Tuesday, June 06, 2006

我身上有個難看的痂
我常忍不住要揭開它

我其實可以假裝沒有那個痂
繼續過我的生活
吃飯睡覺

上班下班
逗我的孩子
偶爾捐一點錢
但什麼是我的生活
我還是偷眼看我那個痂

湊近時
我聞到陣陣腥臭
中人欲嘔
戰戰兢兢地
我掀開那個痂
它綻放一個詭異的黃色的笑容
腼腼腆腆的
流出黏黏黃黃的膿

我瘋了
著了魔
繼續掀那個痂
它報我以驚心動魄
血流成河
一幕幕狂亂
的光影
一陣陣嘷吼的音聲

掀開這個痂
我看到 ----

難產的婦人瘋累地躺在手術牀上
才生下來的孩子只吸了一口氣
小小的軀體僅可盈掌
這是他曾活著的唯一憑證
在安哥拉的戰場上......

平靜的鄉村不再平靜
賣血的爹娘都死去了
十來歲的孤兒流乾了眼淚
在手臂上寫著大大的
「仇、忍、殺」 ......

在最繁榮的社會中
過著最卑賤的生活
眼神裡都是自卑
縐紋裡述說歲月的坎坷

生活的無奈......

還要繼續掀
還要繼續看嗎

我身上有個難看的痂
我常偷眼看我這個痂

二OO六年

Saturday, June 03, 2006

靜夜思 ( 隨感 )

調寄 “Be Still and Know that I am God”

每晚夜禱告 身心靈再造
寂靜裡探討 神奇妙創造
是心裡相信 深心裡知道

寫作時 (隨感)

寫作時,我戴上一頂偵探帽,以謙虛和坦誠的心,查探和追踪心魂的活動和流向,仔細端詳鏡內那模糊不清,卻肯定存在的影像,不作過早的判斷,不求即時的答案。那汨汨的心魂,是我一張永不過期的身份證。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它也永不發霉,每一天都有新的生命。要是我的身體枯萎,回歸塵土,它或許還繼續存在。它也是我所以為我的最終憑藉,有了它,我通往自我的深處,走到穹蒼的盡頭,跨過時空的界限,通往那無垠的存在……

給子悠阿爸

調寄「我要剛強」

攬攬阿爸
無論白晝跟晚上
攬攬老豆
平常日也開心
親親阿爸
無盡暖意透身心
我攬緊你
願意日日和你
細數天氣
食飯瞓覺衾被

多得阿爸
長途逆旅得你伴
星光引路
是迷亂也心足
卑小兩人
同啖順暢與艱辛
我多得你
落泊並未嫌棄
我珍惜你
幕幕往事堪記

我多得你
共我辯論情理
我珍惜你
為我落淚激氣


Friday, June 02, 2006

無題 (孩子)

調寄 「可惜我是水瓶座」

悠悠你這樣的好看
圓圓臉鼻子扁扁願天天看
共你數數麻雀
最愛兒歌亂唱
每天日落下班媽媽最想親親

悠悠扮隻狗 扮隻貓 還是愛
何時換過片 食過奶 最清楚
攪笑事一籮 說著談著未怕長
不再羡慕我身旁
營役眾生醉夢想

你在傻笑
讓我搔你腋窩
牛牛羊咩小肥象最愛共遊樂
願能為著現在的你
星碎每片細細收起
留待以後
我願以後更加閃爍

我願和你
踏細沙唱著歌
同來尋找小孩在我某處心內
未嫌乏力或是瑣碎
風雨遍遍我也不改
你在旁
我總知道日子怎過


二OO三年

Thursday, June 01, 2006

給孩子的話 (孩子)

二OO三年三、四月,沙士初發期間,猛然驚覺離別和死亡,就跟共聚和生存一樣,同樣理所當然,也同樣不可理喻。幾個媽媽還未及仔細看看自己剖腹誕下的孩子,未及親親他們紅通通、縐縐的小臉,親手給他們餵一次奶,換一次尿片,就要與他們分離,永世不得相見。好些病者未及留下片言隻字 — 他們可是別人的爸爸、媽媽、丈夫,或妻子啊 — 那怕只是幾句最尋常的叮囑,就住進了隔離病房,直到離世那一天。一家人幾口子,幾個月前還是好端端的,分享著平凡人生平常日子應有的喜怒哀樂,吞咽著都市生活急促的甜酸苦辣,還沒來得及細細咀嚼,死亡卻不留情面,戛然而來。生與死,此與彼,盈盈一水,永世不能踰越。

我不由得陷入一個想法,如果我突然死去,或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再見我兩歲的孩子 — 子悠 —的話,我將不能在晚上守著她睡覺,在她驚慌時輕輕拍她的背,在她縱聲大笑時和她一起笑,在她放聲大哭時學著她的哭聲,逗她破涕為笑。到她長大後,母親的臉孔會變得模糊不清,對母親的記憶將不甚了了。這對我來說無異人生最大的遺憾,怎也放不開,忘不了。對子悠來說,沒有媽媽在旁,她也可能要比其他小朋友面對更多挫折,內心經歷更多掙扎,甚至不會記得曾經有那麼一個人,深深地愛著她。如果她以為她沒有媽媽愛,那將是何等大的遺憾和誤會!

所以我想,要把和她一起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來。縱使將來可能因為某些我不能控制的原因、某些我不能踰越的限制,我不能像其他母親一樣,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我仍希望孩子在長大後,讀到這些文章,就會知道,她的母親多麼愛她,過去如是,現在如是,將來也如是。母親雖然粗心和魯莽,卻多麼開心能每晚給孩子蓋被,多麼珍惜每個照顧她,給她換片、餵奶的日子,多麼期盼與她分享未來的生活。這可是你媽媽最好的時光。媽媽每天都為你的成長,心存感激、盼望和喜悅。

你也要知道,只要媽媽還有一點力氣,媽媽也是不會放棄的,總要盡自己的力量,陪伴你、守護你。

寫於二OO三年十一月
子悠二十一個月